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与运维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实施与考核
发布时间:2023/11/6 10:24:30

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与运维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实施与考核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    王永科

 

在国家“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发展战略驱动下,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主动出击,整合学院光伏工程技术、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群,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发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与运维典型生产实践项目,服务区域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健康发展,形成我校可再生能源专业群的发展优势和特色。

一、建设基础

1、校企共建光伏工程产业学院,开发彩钢瓦斜屋顶设计、安装与维护、光伏电站第一种工作票、光伏组件测试、光伏电站的运行与维护细则等典型生产实践项目案例4项,开发分布式光伏电站设计、安装与维护岗位培训手册1套

2、建成《供用电技术》、《光伏电站建设与施工》校级精品课、《安全用电》省级精品课,录制完成光伏电站相关章节109个、题库446题、文档146个、动画视频数字化资源96段,合计455分钟等。

3、拥有国家、省技能训练平台和管理体系,建成世界技能大赛可再生能源项目国家集训基地。微电网技术、光伏电站施工、光伏电站规划与设计、光伏电站运维、供用电技术、变电站运行等实训室25个,价值3千多万元。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整合教育、产业、政策资源,建成立足产教融合、体现类型特色、适应育人需求的校企合作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与运维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推动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供用电技术、光伏工程技术、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形成以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新突破,有效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关键任务

1)完整完成一个典型的“1MW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立项、设计、评估、施工、调试、交付、运营维护等完整的工程流程。

2)1MW分布式光伏电站电气专业图纸设计(电工程师岗位实践)。

3)结构设计及安装施工(结构工程师和安装施工岗位实践)。

三、建设思路

1)校企联合实施人才培养

构建校企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数字资源等项目建设工作,促进供用电技术、光伏工程技术、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

2)联合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校企共同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完成《光伏电站的建设与施工》精品课建设,更新光伏工程相关动画、视频等数字化资源,校企联合开展实训基地改造,新增实训设备,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及时总结经验和示范推广。

3)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紧密对接国家、区域新型电力系统和可再生能源重大需求和企业紧缺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课堂,设立“名师工作室”和“大师技能实践中心”,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打造“双师双能型”高水平教育教学创新团队。

4)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开展岗位实践管理评价体系改革,校企联合设计和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式、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标准,明确职业能力评价结果与入职定岗定级定薪挂钩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体现职教类型特色、适应育人需求。

 

四、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一)企业全过程评价

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课程 设置、绩效评价,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为职业生涯规划和自主创业提供建议和指导性的发展方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育。针对性聘请校企人员,保证人才培养的科学性。

(二)明确校企评价权责

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职责范围,过程考核内容,制定操作标准和校企过程量化考核标准,增加校企合作的可实施性。学校和企业按相关比例要求给出成绩,保证信息公开性,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考核公平性。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

考核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化,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开放思路,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如:答疑、沟通、新工艺新方发相结合、实操作品与客户沟通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学生专业素质发展情况,给出指导性的评价和努力方向。

(四)细化评价标

评价过程要将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建立由学生自评、互评,校内专业教师、企业教师等为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校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岗位标准现场考核,项目化实训占总成绩40% ,其中项目汇报占10%、项目操作占20%、项目化实训总结占10%。

(五)健全校企生三方沟通机制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教师必须跟踪项目建设,岗位实地考察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将过程性评价快速直接反馈给学生,分析问题,鼓励进步,通过面对面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工作任务,对其实际岗位能力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五、双导师管理制度

校企联合组建项目建设委员委会,组委会主任分别由甲方副院长和乙方总工程师担任,下设教务组、开发组、考核评价组,成员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成员组成。其中教务组负责日常教学事务性工作和产学研合作,开发组负责课程资源开发和教科研成果转化,考核评价组负责职业能力评价。

(一)明确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职责

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完成学生在产业学院的实训工作,并结合企业实际用人标准,对学生的实训表现给出综合性评价。校内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和企业导师对接,完成企业导师在校内相关课程的开展。同时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一块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写,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二)校企双主体育人,提高兼职教师数量与质量

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聘请一大批企事业单位高技术技能、能工巧匠等到学校兼职。积极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实施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从而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双主体育人的目的。

(三)“教、研、创”结合,促进专兼职教师在传承中创新

专兼职教师均要以学生创新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加强科研同教学紧密结合培养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意-创新-创造-创业”教学体系,促进“学、研、创”结合。

(三)精准落实双导师管理制度

制定教学团队建设 管理办法,对人员结构、工作职能、任务目标、经费使用予以明确要求,确保团队运行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分类制定教学团队评价标准和激励 机制,发挥政府、行业企业、机构评价功能,对团队整体效能、个人发展实绩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成员共同生长。

六、项目预期成效

(一)预期成效

建成立足产教融合、体现职教类型特色、适应育人需求的校企合作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与运维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形成以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为载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新突破,有效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

优化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数字资源等项目建设工作,促进供用电技术、光伏工程技术、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标志性成果

1)完成校级精品课2门、省级精品课1门、更新光伏工程相关动画、视频等数字化资源300分钟。

2)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不少于1项,申报完成校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

3)实训基地改造面积≥500平方米,实训设备新增工位≥50个。

4)收益专业数≥3个,受益学生数≥500/年,技术培训人员数≥200/年。

Top